冰球打架不犯规吗?(冰球打架的规则是什么?)-馆客多
按照冰球联赛的规则,双方必须脱下护具,只被允许用拳头解决问题,并且打架只能一挑一,打群架就别妄想了。 而裁判此时也会兼职下“拳击”裁判,而不是冰球裁判。 冰球速度快,经常出现身体接触,增加了出现摩擦和打架的可能性。 其次,从官方到球员到球迷,都默认了打架是冰球比赛的一部分。 冰球采取默许球员发生1对1赤手单挑的规则,这样球员在比赛中积攒的情绪有处释放,又满足了观众过眼瘾的需求,还增加了比赛的看点和这项运动的宣传点。 冰球竞赛规则第141条明确指出,动手打架的队员将被判停赛。
这种类型的打架往往只有“执行者”参与其中,但是也有可能包括激怒对手的其他球员[7]。 对于胜利者,这种斗殴行为会鼓舞球队气势,也带动主场观众的气氛。 出于这种原因,为了气势挑起争端有时像一场赌博。 如果一个“执行者”在斗殴中落败,对手的气势反而会增长[21]。 国家冰球联盟、北美青年联赛和其他的小型北美职业联赛对参与斗殴的球员处以大罚出场5分钟的处罚。 与其他冰球联赛和其他体育运动不同的是,球员不会仅仅参与了斗殴而被驱逐出场。
李明诜昊是在和另一名齐齐哈尔队队员发生身体接触后倒地,本来裁判已经鸣哨判罚争球,胡天宇正常走向替补席。 李明诜昊起身后过去搂着他脖子动手,动作很危险,这才引发了后续冲突。 裁判员站在中圈里,把球落在两个相对而立的中锋之间。 两队运动员足蹬冰刀,手持球杆,在被界墙围起来的冰球场内,按规则运用滑行、运球、传球、射球、身体阻截等技术,力争用冰球杆将球射入对方球门。 不管场上球员打得多么不可开交,裁判永远袖手旁观,因为劝架过于危险。
如今,斗殴越来越少见,打手成了濒危物种,而冰球的暴力时代也已经进入尾声。 很多职业打手在死后都被检查出患有慢性创伤性脑病,这种疾病的一大诱因是频繁的脑部撞击和脑震荡,症状包括丧失记忆、抑郁和痴呆等等。 很多人呼吁,NHL应该参考NFL的脑震荡协议,禁止斗殴。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3条规则限制了国家冰球联盟比赛中斗殴次数和规模的增长。 1977年,联盟提出了“第三人参与”(Third Man In)的规则,试图避免全队球员一起参与斗殴的行为。 如果一个球员试图参与正在进行的斗殴,他会被直接逐出场外[13]。 还有一条规则规定,如果一个球员从替补席起身参与斗殴,那么他将受到直接停赛的处罚[14]。 1992年,“煽动者”规则被添加到了规则中,它规定挑起斗殴的球员将接受额外2分钟的小罚出场。
对观众来说,球场上的打斗不仅为比赛增加看点,也能激发选手的取胜欲。 有的球迷专门到赛场“欣赏”球员打架,甚至对那些想要避免冲突的球员报以嘘声。 从官方、球员到球迷,都默认打架是冰球比赛的一部分。 实际上,无论是知名度很高的NHL,还是刚刚崛起的KHL,都有赛场打架的“光荣”传统。 但是我最想强调的一点是:当两个人单挑时,场上别的队员也应该很清楚:他们两个之间打,跟我们剩下的8个人无关。
某一方被打倒在地意味着打架结束,此时裁判会将双方拉开,最后双方各被停赛5分钟。 像俄罗斯联赛这样30人大群殴的“盛况”,的确少之又少。 按照NHL打架高手的介绍:“出拳频率要快,要用爆发力,并要不停地拽扯对方,直到对方倒地。 ”但是,绝对不允许从身后偷袭他人——NHL一位前锋在一次斗殴中被偷袭,导致脊柱骨折,最终瘫痪。
这期《冬奥加速度》就给您介绍一下冰球场上的“打架”文化。 冰球比赛滑行速度快,经常出现身体接触,增加了出现摩擦和打架的可能性。 一场冰球比赛共举行三局,每局时长20分钟,局间休息15分钟。 球场内有9个争球点和5个半径为4.5米的争球圈,中心争球点是蓝色,其余争球点是红色。 每局开始和每次比赛停止以后,都将进行一次争球。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和苏联发展了著名的“苏德大战”,这首歌在炮火声中突然火遍了全苏联,它激励着苏联的战士奋起与德军作战。 二战结束后,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苏联当局更是专门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 越来越多新玩家进来,达成了破圈点,也涌现出很多商业化机会。